武強年畫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它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,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、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,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鄉土藝術,構圖豐滿,線刻粗獷,設色鮮亮,裝飾夸張,是民間年畫中的佼佼者,被譽為河北藝術的象征。其深厚的民間民俗、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,享譽國內,馳名海外。
常言道:“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”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重要講話,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的敬畏人民、敬畏組織、敬畏法紀,公正用權、依法用權、為民用權、廉潔用權的要求,進一步彰顯反腐倡廉的深刻內涵和年畫藝術的深厚文化底蘊,讓人們通過觀賞年畫這一藝術作品,在心靈上引發觸動并受到洗禮,本網搜集整理了我國古代清官中十位有代表性的人物,以年畫形式展示他們廉潔奉公的事跡,期望起到以古鑒今和警示教育作用。
西門豹
西門制鄴有其方,清正廉明為民忙;
治愚興農除水患,漳畔建祠世頌揚。
西門豹,春秋戰國時魏國(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安邑一帶)人,是著名的政治家、水利家,曾立下赫赫功勛。當時鄴地(今河北臨漳縣、河南安陽市一帶)是魏都重要門戶,戰略要地,但天災不斷,民不聊生。魏王派西門豹擔任縣令,治理鄴地。西門豹到任后,微服私訪,詢問百姓疾苦,利用“河伯娶媳”的事件,智懲三老和巫婆,用事實教育百姓,破除迷信。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,治理水患,把黃河水引來灌溉農田,發展農業生產,使百姓富足起來。西門豹一生,清正廉明,造福百姓。其死后,鄴地百姓在漳水邊為他建立祠堂,當神供奉。
楊震
漢代楊震夜卻金,清正廉潔律自身;
天知地知你我知,千古佳話傳到今。
楊震,東漢時弘農華陰人(今陜西華陰東)人,被譽為東漢名臣。他通曉經典,博覽群書,有“關西孔子楊伯起”之稱。曾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,至五十歲時,才開始步入仕途,被大將軍鄧騭征辟,又舉茂才,歷荊州刺史、東萊太守,尊稱關西孔子。到荊州赴任時,路過昌邑,昌邑縣官王密曾受過楊震的恩惠,晚間前往探望,懷揣十斤金子欲送楊震。見面后,楊震說,“我們是老朋友了,我了解你,你卻不了解我。”王密說:“現在是深夜,沒人會知道。”楊震說:“天知、神知、我知、你知,怎么說沒人知道呢!”王密慚愧而去。
蘇瓊
北齊名廉數蘇瓊,勤政愛民倡廉風;
屢平冤案持正義,懸瓜警世留清明。
蘇瓊,南北朝時北齊武強(今河北武強)人,先后在北魏、北齊為官。曾任刺史府參軍、清河郡太守、博陵太守。他清廉忠直,辦事不徇私情。清河郡人趙穎,曾作過樂陵太守,八十歲告老歸家,他知道蘇瓊不受錢財,便摘了新瓜去送。趙潁仗著自己年紀大,竭力請求蘇瓊收下,蘇瓊于是把瓜留下了,但還是把瓜懸于大堂的梁上,以示警和堅持廉政。人們聽說蘇瓊收了趙潁的瓜,于是爭先恐后地給他送新摘的瓜果,來到門上,才知趙穎送的瓜蘇瓊沒有吃,大家你看著我,我看著你,只好把瓜帶回。家人不解,勸道:“這是何必,下不為例便是。”蘇瓊笑曰:“安有初樂為而復禁者?”瓜事雖小,但是貪贓枉法者,往往從小事開始,只有防微杜漸,警鐘長鳴,才能做個好官。
劉曠
勤學善政隋劉曠,史彪清官好榜樣;
不愛資財唯好書,隋帝楊堅親褒揚。
劉曠,隋時信都武強(今河北武強)人,歷任平鄉令、穎縣縣令、莒州刺史。他性格謹慎敦厚,常常誠懇寬厚待人接物。任平鄉令時,從無隨從前呼后擁,稱之為單騎之官;人們訴訟官司,經常以理服人,不用刑法,各自都懷著愧疚離開。他所得的工資,分贈窮苦大眾而不夠。老百姓被他的德化所感動,更加相互誡勉鼓勵:有他這樣的君長,怎么能干壞事?在職七年,社會風氣大幅融洽。監獄里沒有囚犯,社會上沒有訴訟官司,牢獄里都長滿了草,牢堂里可以張網(捕鳥)。他離任時,衙門里不管老人青年都大哭,沿路送他的人,綿延好幾百里不斷。尚書左仆射高熲將劉曠事跡專門呈閱皇上,隋帝楊堅看后,親自召見劉曠說:“天下縣令固多矣,卿能獨異于眾,良足美也!”
狄仁杰
唐時砥柱狄仁杰,傳奇經歷世稱絕;
不畏強權清積案,廉潔執法持高節。
狄仁杰,唐時并州太原(今山西太原)人,應試明經科而入仕為官。從政后,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代。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,轉大理丞,改任侍御史。后歷任寧州刺史、東官侍郎、文昌右丞、豫州刺史、復州刺史、洛州司馬,以不畏權貴著稱。其為官,如老子所言:“圣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為心。”為拯救無辜,敢于拂逆君主之意,始終保持體恤百姓、不畏強勢的本色;始終是廟堂之上,以民為憂的情操。世人稱之“唐室砥柱”。他任管刑法的大理丞,到任一年,便處理前任留下的積案一萬七千多件,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,處事公正可見一斑。
包拯
鐵面無私包文正,公正廉明有威名;
懲惡揚善斗權貴,名垂千古世人敬。
包拯,宋時瀘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)人,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。曾任監察御史、戶部判官,京東、陜西、河北路轉運使,歷權知開封府、權御史中丞、三司使等職。他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。知廬州時,執法不避親黨。在開封時,開官府正門,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,杜絕奸吏。包拯一生清廉簡樸,從不講排場,即使做了大官,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。他一生不畏權貴,鐵面無私,執法如山,對皇親國戚、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,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。京師有“關節不到,有閻羅包老”之語。后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“包青天”。
海瑞
上書直諫被罷官,懲治貪腐自清廉;
匡正時弊肅法紀,為國為民世人贊。
海瑞,明時海南瓊山(今海南???人,明代著名政治家。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,博學多才,初任福建南平教渝,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,推行清丈、平賦稅,并屢平冤假錯案,打擊貪官污吏,深得民心。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云南司主事,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,生活奢華,不理朝政等弊端,遭迫害入獄。世宗死后獲釋,調升右僉都御史,他一如既往,懲治貪官,打擊豪強,疏浚河道,修筑水利工程,并推行“一條鞭法”,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,遂有“海青天”之譽。海瑞一生居官清廉,剛正不阿,清廉正直,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。
張居正
居正反腐施妙計,巧設壽宴察劣跡;
此宴堪比鴻門宴,丹心一顆保社稷。
張居正,湖廣江陵(今湖北省荊州市)人,明朝宰相、內閣首輔。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改革家,開創了“萬歷新政”。當時腐敗嚴重,他借五十大壽宴請朝中大臣,各官員趁機送來奇珍異寶。席間,張居正說:“今日壽辰,承蒙百官厚愛,送來珍寶”。某非愛財之人,恐因賀壽落人口實,退之不雅,只能將其錯位返還。最后一道菜叫‘孺鼠夾珍’,腹內紙條有序號,憑各位運氣挑選。“此時刑部侍郎提議,”不如將珍寶陳于長廊,依次讓識多者先挑。“張居正依計,結果左都御史魏忠煥、吏部尚書房致遠等五十多人識寶,張當即將這些人拿下。
于成龍
廉吏第一于成龍,政績卓著且清正;
廿年宦海多卓異,康熙贊譽史留名。
于成龍,清時山西永寧(今山西省呂梁方山縣)人,清順治十八年出仕,歷任知縣、知州、知府、道員、按察使、布政使、巡撫和總督、加兵部尚書、大學士等職。他新任直隸總督時,即發出清查庸劣官員的檄文,責令各屬將不肖貪酷官員、昏庸衰志等輩速行揭報,以憑正章參處。針對各屬賄賂公行,請客送禮之風,他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,懲一儆百。他赴任江南,頒布了《興利除弊約》,將積弊盡行痛革。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,三次被舉“卓異”,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、刻苦,深得百姓愛戴,被清帝康熙譽為“天下廉吏第一”。
劉謙
位居高官四十載,一生廉政身清白;
康熙御賜廉平堂,亮節高風傳萬代。
劉謙,清時直隸武強(今河北武強劉南召什)人,歷任禮部主事、鴻臚寺少卿、右通政光祿、太常二寺正卿、通政司通政使、工部右侍郎、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。劉謙從授官至禮部就任,總是晨出暮歸,卷帙隨身攜帶。前后三次出使蜀中,制訂了《劍南學約十八則》,使蜀中文化教育為之一振,且考生無營私舞弊者,所拔皆為知名人士。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,平反冤案,整理制定國家鹽法,深得民心??滴趸实墼啻握僖娝采虈?,并令他修撰《尚書傳》,為其書贈“廉平堂”匾額,并賜對聯一副:“青云白石聊同趨,霽月光風更別傳。”